市水务局2025年第二次行风热线上线实录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市水务局 发布时间:2025-06-02 10:21 字号:


   202562上午7:30 

参加领导:市水务局四级调研员            陆士平

参加人员:              

市水务局水土保持和水利规划室主任:  俞晶娜

市水务局河长制工作科副科长:        王山山

市水务局规划建设科副科长:          王子文

上线人员要求:

文明礼貌、热情服务;

注重形象、举止端庄;

文明用语、答复准确;

按时上线,不迟到、不早退。

上线内容: 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守护一方碧水净土

主持人: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水土保持是江河治理的根本措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

党的二十大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23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于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水土保持工作格局,推动新时代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水土保持工作相对我们广大市民朋友来说还是比较陌生,下面有请市水务局水土保持和水利规划室主任俞晶娜同志带我们走进水土保持工作。

俞晶娜:好的,首先介绍什么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指在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自然营力和不合理人为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能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的损失。

 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混合侵蚀。

水力侵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在降雨、径流等水体作用下,发生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包括面蚀、沟蚀等。

风力侵蚀:是指风力作用于地面,引起地表土粒、沙粒飞扬、跳跃、滚动和堆积并导致土壤中细粒损失的过程。

冻融侵蚀:是指土体和岩石因反复冻融作用发生破碎、位移的过程。

重力侵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或基岩主要在重力作用下,发生位移和堆积的过程,主要包括崩塌、泻流、滑坡等形式。

混合侵蚀: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侵蚀营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侵蚀类型,如崩岗、泥石流等。

 

主持人:水土流失有哪些危害呢?请王局长继续介绍。

俞晶娜:水土流失既是土地退化和生态恶化的主要形式,也是土地退化和生态恶化程度的集中反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全局性的和深远的,甚至是不可逆的。

一是导致土地退化,耕地毁坏,使人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二是导致江河湖库淤积,加剧洪涝灾害,对我国防洪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三是恶化生存环境,加剧贫困,成为制约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是削弱生态系统功能,加重旱灾损失和面源污染,对我国生态安全和饮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主持人:刚才,王局长系统介绍了水土流失的概念、形式和危害。既然水土流失的危害这么大,那我们如果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呢?

俞晶娜: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具体说就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减轻洪水、干旱和风沙灾害,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

 水土保持的对象是水及土壤两种自然资源,强调的是在保护前提下的改良和合理利用,根本目的在于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水土保持具有综合性、公益性、长期性。

 

主持人:请王局长继续介绍我市2025年水土保持重点工作。

俞晶娜:近年来,我市的水土保持工作在省水利厅的正确指导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单位高度重视,通力合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特别是水土保持监管方面持续发力,监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圆满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任务,考核位次一直位于全省第一方阵。

一是严格水土保持方案源头管控。充分运用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定成果,强化项目选址选线合理性和措施标准审查把关。严把弃渣场选址安全关,严把弃渣减量化、资源化、综合利用以及表土保护利用的力度关,严把方案变更审查关,对变更导致水土保持功能降低的,坚决不予通过。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市级审批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核和质量管理,并对县级开展方案质量抽查。

二是强化全链条全过程监管。严格相关文件要求,强化水土保持事中事后监管,规范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情况全覆盖跟踪检查,充分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大数据、互联网+监管等手段,督促指导生产建设单位依法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重点对完工报备生产建设项目中水土保持监测报告三色评价为红、黄色的项目开展验收核查;开展在建水利项目年度重点监管。

三是加强农林开发等生产建设活动水土保持监管。推动农林开发等生产建设活动责任主体依法防治水土流失,做好农林开发等生产建设活动排查整改工作。联合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县区对正在实施的农林开发等生产建设活动开展全覆盖排查,对发现的水土流失问题及风险点,明确整改要求,督促责任主体落实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做到问题动态清零。

四是严格查处水土保持违法行为。各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和曝光力度,采取约谈、通报、重点监管、信用惩戒、行政处罚等方式,强化以案释法、以案示警。强化与公检法司等部门的执法协作,落实水土保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共同打击违法行为。

五是强化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管理。充分应用安徽省智慧非税互联互通平台,延续执行水土保持补偿费阶段性降费政策,市、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配合税务部门做好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工作,及时互通信息,掌握征收情况,做到应收尽收;规范水土保持补偿费使用管理,加强与财政部门对接沟通,确保资金按规定专项用于水土保持工作,做好资金使用绩效评价。

六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开发区、城市建成区范围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承诺制管理,鼓励各区实施水土保持统一监测,降低企业建设成本,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开发区水土保持议事协调机构,共商水土保持工作重点、难点问题。落实水土保持补偿费阶段性降费政策,保障受益主体免申即享

七是创新生产建设项目监管方式。依据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风险管理研究成果,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细化不同风险等级的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管流程,创新监管机制;针对水土保持方案管理级别,探索优化方案报审流程,出台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分类管理制度。

主持人:好的,近年来,我市河湖长制工作取得优异成绩,现在请市水务局河长制工作科副科长王山山给大家介绍下2024年河湖长制具体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和下一步我市纵深推进河湖长制和强化河湖管理,谋划哪些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工作举措。

王山山:2024以来,淮北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以及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河湖长制提档升级,以河湖治理成效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持续夯实河湖管护责任一是坚持高位推进。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主持召开市级总河长会议2次,签发市级总河长第6、第7号令,系统部署河湖整治提升工作。9名市级河湖长召开专题调度会议5次,实地巡河、督导责任河湖33次,有效解决问题38个。二是夯实基层基础。不断健全“两级党政领导、四级河长管理”架构,推动全市1161名县级以下河湖长巡河4万余次。基层河长主动靠前,扎实对负责河段开展巡查巡检,实现“条条河道有人巡,段段河道有人护”。烈山区入选全省河湖长制“能效”提级县试点,在淮河流域大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三是广泛凝聚合力。组建35支护河志愿队,选聘22名民间河长、8家企业河长,将管护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河道巡查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创新建立党建+河湖长制工作法。全面建立绿水支部绿水党小组七一党日与河长日结合等工作模式,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守护水清河晏。

二、创新协同联动治理机制一是创新开展“河湖长+林长”联动机制。将河湖长、林长设在同一责任区,整合职能职责,提高工作质效。开展河湖长+林长联合巡查8次,推动解决河湖四乱、违规占用林地等问题16个。二是深化推进“河湖长+警长、检察长”工作机制。依法打击破坏河道堤防、非法排污行为,推动重难点河湖问题整改,制发检察建议书10份。三是建立健全跨界河流河湖长制联防联控机制。推进上下游、左右岸跨区域联防联控及防汛应急联动机制。建立与河南商丘、江苏徐州、安徽亳州、宿州等地区的通讯联络机制。2024年以来开展跨市、县(区)联合行动12次,整治跨界河流“四乱”问题、水污染事件20余进一步提升了跨界河流全流域管护水平和防洪除涝能力。

三、系统推进河湖综合治理一是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包浍河、王引河等中小河流治理,以及蒋台沟排涝泵站、青龙山排涝站、八里岗坝、塔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推进淮北群众喝上引调水项目,完成投资15.76亿元。二是深化水环境综合整治。实施龙岱河、老濉河等水环境治理工程和水系连通工程,全面提升水生态功能,完成投资6.3亿元。全面开展河湖库“清四乱”、碍洪排查、引江济淮通道治理等专项行动,清理违法耕种5000余亩,拆除违建1350,清理垃圾2215吨,打击非法取土船只12艘。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水污染整治,完成丁庄沟、顺山沟等51条黑臭水体治理任务,打造具有淮北特色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程阁村模式”。三是扎实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华家湖是我市唯一一座中型水库,由于工程老化、湖底渗漏等原因,过去该湖经常一年中有8个月左右处于干涸状态(在当年10月至次年6月),失去了正常的生态调蓄功能。为积极响应水利部关于开展复苏母亲河行动的号召,我市实施了华家湖综合治理,有效改善了湖底渗透蓄水困难的问题2024年汛期,我市积极拦蓄雨洪资源,利用引闸入华工程,引闸河水900万m3入华家湖,昔日“汛期有水、枯季见底”的景象一去不返,如今华家湖碧波荡漾、四季充盈,实现了全年稳定蓄水,焕发出新的生机。四是优化水资源管理。2014年以来,全市工业生产再生水利用量达3亿立方米,替换的常规水资源足以支撑全市城乡居民生活三年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23.7%19.34%,地下水超采区面积缩减35%,有效改善了水生态环境质量。20253月,淮北市“深化再生水利用配置改革 再造‘第二水源’”成功入选2024中国节水十大经典案例,全省唯一。

四、统筹河湖生态全域发展一是打造生态示范工程。依托流域、省、市级幸福河湖示范段建设,充分挖掘山水资源优势,建成乾隆湖、绿金湖2个流域级幸福河湖,南湖、朔西湖、王引河、萧濉新河、新北沱河、龙岱河等15个省级幸福河湖,老濉河、华家湖水库等18个市级幸福河湖。二是推动文旅产业升级。注重保护传承治水文化,投资3.3亿元建设柳孜运河遗址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打造南湖水文化展馆等宣传阵地。中心湖带治理成为全国样板,南湖、中湖、东湖、乾隆湖、朔西湖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三是发展特色生态经济。实施华家湖小流域治理,依托华家湖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优势,打造“中国软籽石榴基地”及“塔山石榴”“黄营灵枣”“和村苹果”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优质水资源成为强村富民的“源头活水”。 四是积极谋划推进水生态项目。围绕引江济淮输水廊道萧濉新河、王引河实施生态护岸修复,建设隔离带和河岸植被缓冲带,计划打造总长22.8km生态廊道;加快推进“老濉河水生态保护修复”“相山区瓦房村水生态”治理等项目,全面提升城乡人居水环境。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全省总河长制会议精神,特别是梁言顺书记讲话要求,扛牢河湖管护政治责任,深化河湖长制改革创新,推动全市河湖保护治理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安全、水保障、水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