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水务局2025年第一次行风热线上线实录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市水务局 发布时间:2025-04-02 10:20 字号:


   2025427:30 

参加领导: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参加人员:              

水旱灾害防御科科长、四级调研员: 陆士平

水资源管理科负责人:             郝书芳

规划建设科副科长:               刘尚尚

河长制工作科副科长:             王山山

上线人员要求:

文明礼貌、热情服务;

注重形象、举止端庄;

文明用语、答复准确;

按时上线,不迟到、不早退。

主持人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水务系统按照“留住雨水,用好中水,适时调水”的总体思路,统筹做好“引水调水、净水护水、用水节水、亲水活水”的各项工作,不断提升水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特别是水资源管理工作多年来一直走在全省前列,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连续8年获得优秀等次,下面有请市水务局水资源管理科负责人郝书芳给大家介绍一下近年来我市水资源管理工作情况。

郝书芳:近年来,淮北市水资源管理工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深入推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扎实推进非常规水利用,水资源实现合理优化配置,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2016年以来,淮北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连续8年在全省获得优秀等次。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有关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重点工作举措

    (一)强化刚性约束 提升水资源监管水平。

1.严格落实总量强度双控制度。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严格落实十四五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将再生水等非常规水纳入全市水资源统一配置,明确各县区非常规水源最低利用量目标。强化计划用水管理,科学核定下达取用水户年度用水计划,全市取水许可管理及年用水量1万立方米以上的公共管网用水户283全部纳入计划用水管理2024,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3.75亿m3其中地表水利用量1.32亿m3,地下水利用量1.84亿m3,非常规水利用量0.58亿m3在省水利厅下达5.4亿m3控制目标以内;万元GDP用水量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均高于目标值,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9(高于目标值0.67);非常规水源利用量占全市用水总量达15.53%其中工业生产再生水利用量3446m3,占全市工业用水总量达32%;矿坑水利用量1005m3),全面完成2024年度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任务。

2.积极推进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建设。认真落实《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取水许可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取水工程验收发证、取水许可延续等各个环节和水资源费(税)征收等日常监管工作,及时更新完善取水户一户一档基础信息加快取用水监测计量体系建设,全市累计安装在线监控点865个,动态掌握取用水单位实时取水量,及时预警超计划超许可取水现象,实现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矿井水等不同水源取水监测计量全覆盖,有力保障用水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扎实推进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建设,我市相山区被认定为安徽省首批水资源管理规范化体系建设示范县(区)。

    3.加强重要河湖生态流量管控。严格落实省水利厅印发重要河湖生态流量保障实施方案,强化监测、预警、调度和管理责任,确保生态流量满足管控目标要求,2024年我市纳入考核的沱河徐楼闸断面生态水位日达标率100%。按照省水利厅工作部署,全面完成全市重点河湖及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确定状况排查。

    4.强力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一是建立地下水监测预警通报机制。为切实做好地下水水位管控工作。掌握全市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情况,自2021年起,每月编制印发《淮北市水资源管理地下水水位分析月报》,及时分析研判超采区内地下水水位变化情况,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及对策,2024年超采区地下水水位较2023年同比上升2.18m二是开展自备井专项整治行动。每年印发《淮北市自备井关停方案》《关于开展自备井排查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关于开展自备井专项整治督查的通知》,联合生态环境、工信等部门联合开展自备井专项整治行动,2021年以来全市关停自备水源井317眼,超采区内无新增审批地下水用于工农业生产。三是强力推进地下水限采压采。印发《淮水北调水源置换及地下水压采工作方案》,成立工作专班,强力推进淮水北调水源置换工作,大唐淮北发电、国安电力、申皖发电等高耗水行业用水全部置换为再生水或地表水,极大缓解地下水超采压力。2024年全市地下水用水量由2021年的2.36亿m3下降至1.84亿m3压采置换地下水5180m3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减少,提前完成省水利厅下达2025年地下水用水总量管控指标。超采区面积由123.8平方公里减少至81平方公里。

     5.扎实推进取用水管理巩固提升行动。为巩固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成果,进一步规范取用水管理秩序,按照省水利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取用水管理巩固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开展取用水管理突出问题排查整治行动的通知》要求,我市全面开展取用水管理巩固提升行动,成立取用水管理巩固提升行动领导小组,建立日调度、周通报机制,层层压紧压实工作责任,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和要求开展取水许可电子证照数据治理,全面比对取水口核查登记信息和取水许可电子证照信息,实现电子证照取水口逐一关联对应,完成32563个取水口取水计量电子档案建立,圆满完成取用水管理巩固提升行动各阶段任务。

6.扎实推进用水权改革深入落实《水利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推进用水权改革的指导意见》,持续推进用水权改革,充分发挥水权、水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进一步巩固相山区地下水水权改革工作成效,采取确权、节能、交易、管控等措施,探索地下水水权改革。2024年全面启动烈山区、濉溪县、杜集区用水权改革,完成烈山区、濉溪县用水权初始分配工作。在中国水权交易所成功完成25笔水权交易,交易单数位居全省第三,交易水量81.73m3

7.全面完成用水总量统计工作。及时更新完善用水统计调查名录库信息,加强直报系统水量数据与在线监测系统数据的分析比对,严把统计数据质量关,每季度按时完成用水统计调查数据填报和审核,高质量完成2024年度农业、工业、生活、生态全口径用水总量成果统计、核算和上报工作。组织编制并发布淮北市水资源公报。

    严格水源管控 强力推进水资源优化配置。 

1.积极推进非常规水利用将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纳入全市水资源统一配置,具备使用再生水条件但未充分利用的,严格控制新增取水许可,先后完成大唐电厂、申皖发电、申能发电、国安电力、通鸣矿业、中利发电等11家单位再生水利用配置。分水源核定下达各取用水户年度用水计划,符合再生水利用条件的,明确再生水年度计划用水量,2024年全市下达工业企业再生水计划量4178m3再生水利用量3446m3,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40%

    2.扎实推进再生水利用配置改革。2022年入选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后,2024作为全省唯一地市成功入选全国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名单。按照年度工作任务,进一步健全政策制度,强化配置管理,完善产输设施,拓展利用场景,统筹将再生水用于工业生产、市政杂用、生态环境等领域,进一步提升再生水利用率,减少新鲜水开采量。2014年至今,全市工业生产再生水利用量达3亿,节约的常规水资源足以支撑全市城乡居民生活三年用水量,有效缓解地下水超采压力。20253月,深化再生水利用配置改革 再造第二水源’”成功入选2024年度中国节水十大经典案例。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市水资源管理工作将以全省水资源管理工作会议为契机 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进一步强化水资源日常监管,深化用水权改革,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不断提升水资源管理精细化、规范化水平,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进一步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

    严格落实十四五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地下水用水总量和水位管控指标。研究制定全市十五五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指标,并将指标分解细化到行业及河湖载体。加强取水许可监管,强化水资源用途管制,进一步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和水平。 

 (二)强力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启动市级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同时结合淮北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水源置换,逐步压减地下水开采量;深入开展洗车、洗浴、加油站等重点领域自备井排查整治,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取用水行为;加大再生水等非常规水利用力度,实现水资源合理优化配置;持续做好地下水超采区水位监测、预警和管控,确保地下水水位稳定回升。

(三)深入推进用水权改革。

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调节作用,在用水总量控制、水资源确权登记、用途管制、水市场培育与监管等方面加强政策指导和统筹管控。积极推动跨行业地下水水权交易,探索开展区域间、行业间、行业内部多渠道水权交易模式。抓住淮北市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有利时机,因地制宜推进再生水、矿坑水等非常规水交易。

(四)加快推进农业灌溉机井以电折水

    加快农业灌溉用水计量设施建设,尽快组织实施122个农业灌溉典型机井取水监测体系建设,完成典型灌溉机井信息建档,做好以电折水系数测算及成果分析。

(五)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

按照水利厅工作部署,开展河湖和已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确定状况排查和生态流量(水位)管控目标核定工作,推进生态流量监测全覆盖。进一步推动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全面开展河湖水资源、水生态问题排查,建立市级母亲河复苏河湖名录,扎实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

主持人:感谢郝科长的精彩介绍。刚才郝科长再介绍水资源管理工作中重点提到了再生水利用配置问题,再生水是近年来我频繁听到但又不太了解的一个词汇。近期听说了我市再生水利用配置荣获水利部颁发的“全国十大节水”典型案例。下面想请郝科长就再生水利用配置方面再向观众朋友们介绍下。

郝书芳:好的,近年来,在水资源短缺形势下,安徽省淮北市聚焦火电、化工等高耗水行业,深化再生水利用配置,成功再造第二水源,有效破解了工业用水困局,实现了减污降碳与经济增长双赢。20253月,安徽淮北市:深化再生水利用配置 再造第二水源’”成功入选水利部2024年度中国节水十大经典案例。 

  构建全链条体系 提升再生水利用效能

  生产端: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面对高耗水行业用水需求大、非常规水源利用不足等难题,淮北市编制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实施方案、再生水利用配置规划。同时,对丁楼污水处理厂、濉溪县污水处理厂等进行提标改造,将处理达标尾水作为工业用水。2024年,全市污水处理量1.08亿立方米,再生水利用量4816万立方米,其中工业生产再生水利用量3446万立方米,占全市工业用水总量占比达32%

  输配端:扩大供水覆盖范围——

  淮北市规划建设凌云再生水厂供水带、濉溪县污水处理厂供水带,覆盖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濉溪县经济开发区、淮北高新区龙湖片区等3个重点开发园区,构建两带放射、区域连通、大用户专线再生水网络。截至2024年年底,累计铺设再生水管网59公里,其中点对点供水管网53.3公里,覆盖大唐电厂、申皖发电、通鸣矿业等11家高耗水企业。

  应用端:实施节水技术改造——

  淮北市开展节水改造升级行动,推动企业限期优化列入淘汰目录的工艺、技术和装备,加速应用高效冷却、无水清洗、循环用水、废水处理回用等新技术,实现了火电循环冷却全部使用再生水。截至目前,淮北市累计建成省级节水型工业园区”3个、省级节水型企业41个,国家、省、市三级重点监控的高耗水企业全部获评省级节水型企业,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6.9%

  管理端:强化制度刚性约束——

  淮北市严格取水许可,推动国安电力二期2×660兆瓦超超临界机组等6个项目,加强再生水利用,将再生水纳入用水定额管理,明确县(区)非常规水源利用最低指标,核定下达工业企业再生水计划量4186万立方米。同时,严守水量红线,自2020年以来,淮北市完成国安电力等13家单位水源置换,压减置换地下水6597万立方米,提前完成省下达的2025年地下水总量管控目标,地下水超采区面积由123.8平方公里减至81平方公里,面积缩减35%

  激活市场机制 降低再生水利用成本

  技术改造方面,淮北市制定《产业扶持政策清单》《支持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政策实施细则》,对固定资产投资200万元以上的工业技术改造(含水源置换和再生水利用)项目,按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0%,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一次性奖补。自2023年以来,累计支持节能节水等技术改造项目30个,兑现奖金5097.49万元。

  为降低再生水利用成本,更好地推动第二水源的综合利用,淮北市制定再生水价格管理指导意见,由再生水供应企业和用户协商确定分类价格、累退价格,确保再生水水价低于工业供水基本水价。目前,除特殊用途的再生水外,终端再生水价一般在01.5元每立方米价格区间,低于 淮水北调市级配水工程水价、工业生产水价及制造业企业水价,年均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超2000万元。

  此外,淮北市在奖补激励方面积极探索,在核定再生水成本及效益基础上,持续完善激励机制,争取中央水利发展资金6000万元,对凌云再生水厂至国安电力二期再生水输配管网建设给予补助,免收再生水用户水资源税和污水处理费。

  自2014年以来,淮北市工业生产再生水利用量达3亿立方米,替换的常规水资源足以支撑全市城乡居民生活三年用水量,累计支撑GDP增量528亿元;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23.7%19.34%;地下水超采区面积缩减35%,有效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

  目前,淮北市通过创新构建生产输配应用管理全链条再生水体系,激活了市场机制,再生水利用成本显著降低,实现了减污降碳与经济增长双赢,也有效助力淮北市资源型城市转型。

主持人:老百姓喝水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皖北属水资源短缺地区,淮北城市生活和工业生产,长期依赖于开采岩溶裂隙水,地下水的超采,地表水的短缺,使得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制约。2021,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并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省级重点民生项目部署推进,确保十四五时期皖北人民喝上干净水、基本不喝地下水。一个让皖北地区3000万群众喝上干净地表水的宏伟工程就此拉开大幕,今天,接下来的时间让我们带着几个问题一起走进这个关系到今后淮北千家万户生活方式的民生工程。请水旱灾害防御科科长陆士平为大家解答一下。

一、什么是淮北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

陆士平:淮北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是“皖北地区喝上引调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以淮河干流水源和南水北调东线、引江济淮等调水工程引调水为基础,进行北地区供水地下水源替换,建设从水源到用户的配水工程;工程由原水工程(市区水源地建设、濉溪县水源地建设)、清水工程(城市地表水厂、濉溪县地表水厂建设)、配水工程(城市供水及农村供水)三部分组成,估算投资61.2亿元。

二、为什么要用地表水置换地下水,未来我市主要饮用水源来自哪里

一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地下水硬度高,部分地区氟、铁、锰等超标,专门配备的除氟设备、除铁锰装置和净化消毒设施运行成本高、水量损耗大,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以优质的地表水源替代地下水源,是解决皖北农村供水问题的治本之策。二是保护地下水生态的关键举措,地下水的长期开采使用,致使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地下水生态环境问题凸显,且2021121日开始施行的《地下水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748号),已经将地下水超采治理工作上升到法规层面,要求采取禁止开采、限制开采措施,逐步实现全面禁止开采。未来我市主要饮用水源来自淮河、长江。

三、项目如何推进

自项目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淮北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摆在突出位置,在加快工程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优化区域供水系统布局,着力构建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服务的城乡供水工程体系和管理体制。

多向发力,持续推动引调水工程建设。市水务局牵头成立淮北群众喝上“引调水”暨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专班,明确发改、财政、自然资源与规划、文旅体、生态环境、供电等部门责任,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齐抓共建、规范有序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协调会,及时解决工程建设用地、环保、文物保护、用电等方面问题,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齐抓共建工作机制;按时调度县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进展,协调解决工程实施的难点堵点,按序时推进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进度。以规模化工程建设、供水管网提级改造为重点,通过申报政府专项债、争取城市老化更新改造专项资金、申请银行贷款等方式融资,争取各级各渠道建设资金支持,加快实施淮北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有序开展临时性用地报批,依法依规完成永久性征地210亩;支持建设单位与属地签订征迁移民安置包干协议,明确征迁补偿安置实施主体及各方责任义务,稳步推进征迁移民安置工作。

过程管控,确保引调水工程高质高效完工。联合市纪委监委驻农业农村局纪检组成立督查指导组,不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实行暗访、提醒、通报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问题;深入开展农村供水保障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狠抓工程质量管理,印发《淮北市农村供水工程建设质量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在全市开展农村供水工程建设质量和运行管理监督检查工作方案》,采取会商调度、发文提示、现场督导、专项调研、质量飞检等措施,从水源、水量、水压、水质全流程指导,从施工进度、施工安全、施工质量全方位监管,督导各县(区)压实各方责任、严实工作作风、强化要素保障、优化施工环境,全力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成立淮北市农村供水工程建设质量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综合调度、跟踪督办整改工作落实情况;各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担任专项整治工作第一责任人,全面摸清工程运行情况和群众饮水现状,确保排查整改工作落实落细。

建管并重,全面提升供水工程服务质量和能力。根据水利部12314反馈、省级投诉反馈和12345热线反馈问题清单,采取明察和暗访方式,查看县区农村供水工程建设运行情况和问题处理台账,入户检查农户用水情况,电话回访投诉人满意度,跟踪问题整改,压实各方责任;督促县区建立投诉快速处理机制及工作专班,设立统一服务电话,全天候24小时接听电话第一时间解决群众反映供水问题;依托水务供水或水投公司等,建立健全管理平台,推进农村供水县域或片区统一管理、统一运行、统一维护;改革优化农村供水定价机制,合理制定农村供水价格,稳步推行“两部制”水价,探索完善农村供水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当前建设进度如何

截止目前,工程共开工建设引调水工程5处,建设输水管道31km、配水管道1475.29km、加压泵站16座、取水泵站2座,建设水厂1座,完成投资21.92亿元。化家湖地表水源地也完成建设任务的90%以上,濉溪县102.9万群众已经在2024年底率先完成地下水源置换,本年度,我市将加速推进喝上引调水项目建设,确保按时完成2025年三区群众喝上引调水的目标任务;同时将进一步建立健全运营管理体系,不断优化服务机制,让我市群众喝上稳定水、干净水、放心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