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水务局2022年度工作完成情况及2023年工作计划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市水务局 发布时间:2023-01-18 09:29 字号:


 

2022年,市水务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一改两为五做到”工作部署和全市防汛抗旱暨水利建设会议精神,狠抓落实,全力做好河流水库安全、群众饮水安全,严格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大水利基础建设投资,全市水务工作再上新台阶。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2年重点水利工作完成情况

(一)坚持节水优先,全面强化水资源管理

一是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印发《淮北市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淮北市节水行动实施计划2022年度工作任务》,建立市级节约用水工作协调机制,落实各部门责任分工,合力推进实施,全面完成节水行动实施计划年度工作任务。二是坚持节水载体示范。2022年度创建成功4家省级节水型企业,2所省级节水型高校,1个省级节水型园区通过示范带动,全面提升行业用水效率。三是积极推进非常规水源利用,2022年新增再生水利用量1m3/d,全市工业企业再生水利用率达26%,在全省处于先进水平成功获批国家级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四是强力推动地下水限采压采。2020年以来完成压采置换地下水约3600m3淮水北调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工业企业全部完成水源置换,实现水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五是强化取用水监管。全面开展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回头看全市414个整改类项目已全部完成整改。

(二)依托重大工程,大力推进水利投资

紧紧抓住国家加大水利投资的历史性机遇,紧紧盯住水利工程项目谋划脉络,全力推进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国家重大水利项目包浍河治理工程,市重点水利项目王引河治理工程、杜集区段园镇水系连通及水生态修复工程、南山片区排洪除涝工程、科创大厦片区排水工程开工、省级示范幸福河湖工程、濉溪县水毁工程修复项目和煤化工基地北路沟除涝工程、烈山区龙岱河水毁工程修复工程顺利开工建设。在财政投入减少的情况下,我市水利项目建设投资大幅提高。全年水利行业完成投资约8.26亿元(不含农田水利),同比增加150%

(三)抢抓政策机遇,全力推进引调水工程

总投资47亿元的“喝上引调水”工程是省委、省政府支持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被列入我市民生工程。市政府成立淮北群众喝上引调水暨城乡供水一体化领导小组,明确各单位职责,统一组织、协调、推进工作,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齐抓共建、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确保引调水工程顺利实施。市水务局科学编制规划,科学确定水源地建设地点,印发《淮北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实施方案》和《淮北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运行方案》,采取申报专项债券和金融贷款两种不同的融资模式保障建设资金。淮北市2022年度目标任务的4处引调水项目,开工4处,开工率达100%,完成投资25995万元,投资完成率108%

(三)对标水网建设,谋划储备重大水利项目

一是积极推动列入省级规划项目。淮北市列入省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共14项,已完成前期工作10项,其中7项已开工建设。另有3项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已报待批,1项防洪体系建设规划在编,已完成前期工作项目数占总数的64%,总体进展排名全省前5。二是积极谋划市级规划项目依托市级水利规划编制,综合统筹谋划项目。谋划实施引江济淮引调水工程,8个区域水系连通工程,2个主要支流治理工程,11个中小河流治理工程,4个水库除险加固工程,18个水闸除险加固工程,16个山洪灾害防治和重点涝区治涝工程,首个灌区工程,10个水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工程,4个农村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和智慧水利建设。计划总投资约260亿元,十四五期间80亿元。三是推动淮北市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安徽省发改委《关于做好2023年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申报工作的通知》文件项目申报要求,集中打包申报淮北市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2022奶奶已组织开展编制《淮北市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初步估计投资规模约25亿元。四是淮北市城市防洪规划修编。依据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城市防洪保护范围,确定城市防洪河道治理任务。紧密对接中小河流治理“一河一方案”编制,统筹我市闸河、龙岱河、萧濉新河、洪减河、湘西河、王引河、新沱河、浍河、澥河、北淝河、巴河和常沟等12200~3000平方公里中小河流治理任务,有力提升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防洪能力。

(四)强化四预基础,全力确保汛旱安全

一是全面提升“四预”能力。把提升预报、预警、预案、预演能力作为备汛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对接河南永城市,亳州市、宿州市水务局和萧县水利局,建立跨市县预警联络机制,汛期统一预警、协调调度,组建429人的防汛抢险专家组,完善专家管理办法、派出工作机制等。编制修订水旱灾害防御简明手册和防汛用图,整编方案预案,为水旱灾害防御提供基础资料支撑。二是有效应对旱汛灾害。5月份、8月份,我市出现不同程度的气象干旱。利用淮水北调工程向淮北地区调水500万立方米,提升我市沿线的新沱河、王引河、萧濉新河和洪碱河的水位。通过这次调水,满足我们工业用水、生态用水的同时,也为麦收后夏种和保苗提供必要的地表水源。强降雨期间,各级水旱灾害防御部门及时掌握流域地区降雨和河道水位情况,统筹上下游、左右岸,落实跨境河道联络机制,统一调度指挥,同时拦蓄汛末尾水,保持河道适当蓄水位。

(五)秉承系统治理,助力碧水净土保卫战

一是进一步夯实河湖长制基础工作。2022年完成7210公里以上河道,10座湖泊,4座水库的划界工作,明确管理岸线2560公里。完成25个市县级河湖的“一河(湖)一策”修编,河湖健康评估及档案建立。完成10个规模河湖岸线利用规划编制,并通过省级审核。二是持续推动幸福河湖建设。我市《聚焦“五个坚持”,积蓄“五大‘动’能”,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幸福河湖》经验做法被水利部采纳并向全国推广。2022年完成四个市级幸福河湖的建设任务。全面启动老濉河水生态保护修复和萧濉新河水环境全面提升工作。三是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优势,全覆盖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跟踪检查和报备核查工作,严肃查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推进濉溪县创建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县工作,年底极有希望获得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县荣誉称号。

二、2023年重要工作安排

2023年全市水务系统将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努力在持久水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智慧水科技等方面提标升级,不断提升水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更高质量转型发展贡献水务力量和担当。具体到全市水务局工作实际,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人民至上,永葆水务高质量改革发展政治忠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市水务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牢记水务为民造福的初心使命,心怀“国之大者”,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将“十六字”治水思路、“十六字”发展理念融入到水务改革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坚决守护好一江碧水,牢牢把准淮北水务高质量改革发展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是坚持生态优先,擦亮水务高质量改革发展鲜明底色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我市正在积极谋划一批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的重点水利工程,当前,淮北市委书记、市级总河长覃卫国正在亲自调度“老濉河水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通过污水厂就地改造、污水厂配套湿地建设、中水受纳水体的生态修复等方式,统筹实施老濉河、西流河、跃进河、长山路沟治理,实现“污水资源化”,为水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为广大市民提供多样的文旅服务。二是我市计划以城市规划区闸河、龙岱河、萧濉新河、老濉河、王引河、新沱河为主,集中打包申报淮北市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努力打造“河流安全、水网连通、滨河休闲、打卡热点”的城市水生态环境。

三是坚持项目为王,打造水务高质量改革发展强劲引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对此我市正在加快水网谋划建设,勾勒现代水网体系,总体按照“留住雨水,用好中水,适时调水”的总体思路,统筹引水调水、净水护水、用水节水、亲水活水,积极谋划水网工程。具体到我市来说需要密切衔接省级水网,构建以淮水北调-引江济淮工程为“纲”,以淮北市城区五横五纵、濉溪县南部四横四纵水系为“目”,以水库、采煤沉陷区湖泊为“结”,按“两廊两片·六湖九河”的基本格局构建淮北现代水网。充分发挥水务拉动经济作用,全力争资争项,为稳经济大盘作出水利贡献。

四是坚持系统思维,筑牢水务高质量发展安全屏障。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淮北市生活供水水源单一,城乡居民生活主要依赖开采裂隙岩溶水,地下水超采现象依然存在。对此我们将进一步加快淮北群众喝上引调水建设,在2025年前实现喝上引调水,基本不喝地下水,保护地下水这一重要战略资源。同时强力推动地下水限采压采工作,依托淮水北调引江济淮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工业企业完成水源置换,实现水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三是积极推进国家级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统筹将再生水用于工业生产、市政杂用等领域,进一步提高再生水利用率。

五是坚持科技创新,提升水务高质量发展支撑保障能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强全市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也势在必行。主要工作思路如下:一是加强智慧水务建设。统筹推进水旱灾害防御、水土保持监管、河长制,水资源管理等系统的相互融合和数据共享,力争实现全市智慧水利工作一张图。二是强化水利科技支撑,加大对数字孪生流域、水工程联合调度、地下水水位变化应对等水利重大问题研究支持力度。三是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水利人才培养机制,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加大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