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北市:用好水资源 解城市发展之渴
李爽 郝书芳
淮北市南湖风光 孟斌 摄
安徽省淮北市万元GDP(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在全省处于先进水平,再生水利用量位居全省首位,全面实现水资源节约保护、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2016年以来,淮北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在全省获得优秀等次,成为安徽省唯一一个连续7年获此殊荣的地市。
近年来,淮北市在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指引下,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持续深入推进国家节水行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为淮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滴水
淮北市是皖北经济重镇和华东能源基地,在安徽省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在其众多能源化工企业背后,却是严峻的水资源短缺现状。
淮北市下辖3个区、1个县,常住人口194.4万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398立方米,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属于严重资源型缺水地区。
如何解决好水资源短缺问题,是淮北市发展的一道必答题。近年来,淮北市持续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资源性缺水问题得到有效改善。淮北市充分利用引江济淮、淮水北调工程,建设淮水北调淮北市配水工程列山水厂和濉溪,强力推进淮水北调水源置换工作,将高耗水行业用水全部置换为再生水或地表水,极大缓解地下水超采压力。
调水工程在淮北市水资源优化配置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跨区域调水,引入外部水源,有效弥补了本地水资源的不足。
作为引调水工程的具体工程之一,淮北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地表水源工程正在加速推进。截至2024年9月,已完成工程投资22.69亿元,开工建设引调水工程项目5个,新建取水泵站2座、加压泵站19处、输水管道31千米、配水管道1436千米;雁鸣水厂已进入试运行阶段,日供水量约6万立方米,10月份正式供水,提前实现2024年年底让濉溪群众喝上引调水的目标。2025年年底,淮北全市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将彻底告别地下水,让老百姓喝上量足、质优的自来水。
此外,将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纳入全市水资源统一配置,也是淮北市落实节水优先方针的一项重要举措。
安徽淮北平山电厂一期工程坐落于淮北市烈山区,拥有2台66万千瓦国产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年耗水量约1000万吨,是名副其实的“用水大户”。
“工程建设之初,我们就把再生水利用考虑进去,目前生产环节全部使用再生水。”淮北平山电厂一期工程建设管理企业,安徽省淮北申皖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磊介绍,“电厂二期工程1350兆瓦机组,单机容量全球第一,生产环节也全部使用再生水和地表水,完全不使用地下水。”
“用水大户”变身“节水标杆”。在淮北市水务局的大力推动下,2014年以来,淮北市火电企业再生水利用量达到2.8亿立方米,替换的常规水源足以支撑城乡居民3年用水总量。到2025年年底,再生水将广泛用于工业生产、市政杂用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利用率将达4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淮北市于2022年10月入选国家级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2024年7月成功入选国家公布的50个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名单,成为安徽省唯一入选地市。
近年来,淮北市深入推进国家节水行动,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水源置换,扎实推进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建设,持续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严格管控强化刚性约束
“十四五”以来,淮北市用水总量和强度均满足控制目标。2023年,淮北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3.7亿立方米,在安徽省水利厅下达的5.4亿立方米控制目标以内;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13%和15%(高于目标值8.4%和9%);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69(高于目标值0.67),非常规水源利用量占全市用水总量的15.28%,其中工业生产再生水利用量占全市工业用水总量的30%,再生水利用率达34%(不含生态补水),位居全省前列。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地下水超采区水位实现稳定回升。
严格落实总量强度双控。淮北市进一步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建立区域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控制指标体系,年度用水计划按照行业、水源分配落实到县区政府。将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纳入全市水资源统一配置,明确各县区非常规水源最低利用量目标。强化计划用水管理,全市取水许可管理及年用水量1万立方米以上的公共管网用水户全部纳入计划用水管理。实现计划用水管理全覆盖。
强化重点用水户监管。2024年纳入省级重点取用水户监管名录8家,市级重点取用水户监管名录27家……这是淮北市最新修订完善的省市级重点监管用水户名录。为了动态掌握取用水单位实时取水量,淮北市加快取用水监测计量体系建设,累计安装在线监控点838个,及时预警超计划、超许可取水现象,实现地表水、地下水、矿井水、再生水等不同水源取水监测计量全覆盖。同时,督促重点取用水户认真落实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制度,加强对重点监控用水单位的监督检查,指导企业强化用水管理,完善用水台账,提高用水效率。
积极推进用水权改革。淮北市充分发挥水权、水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扎实推进相山区水权确权试点,采取“确权、节能、交易、管控”等措施,探索地下水水权改革,针对用水户节余水量开展水权交易。进一步巩固相山区地下水水权改革试点工作成效,持续推进濉溪县、杜集区、烈山区用水权改革。“十四五”以来,淮北市在中国水权交易所成功完成15笔水权交易。
严格地下水管控。淮北市每年开展自备井专项整治行动,设置有奖举报电话,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取用水行为,推动实现地下水合理开发、有效保护、科学管理。淮北市通过加强地下水总量控制、限采压采、水源置换、非常规水利用等举措,火电等高耗水工业用水全部置换为再生水或地表水。2020年以来,淮北市置换工业生产地下水3800万立方米,地下水超采区水位稳步回升。淮北市地下水超采区面积由123.8平方千米减少至81平方千米,超采区面积大幅度缩小,超采区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绘就水清岸绿新图景
初秋的南湖湿地公园内,清风拂面,秋意渐浓。游客们乘着观光车欣赏着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美景。这里有各种植物100余科,各类候鸟20余种,俨然成为野生植物世界和鸟的天堂,以及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不了解淮北市历史的人,很难想象,南湖曾因采煤沉陷形成塌陷水面。更为难得的是,曾经的荒草废滩,如今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淮北市致力于改善矿区生态环境,经过多年复垦治理,打造出了集自然生态、休闲、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并获得“国家矿山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称号,成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典范。南湖与同为采煤沉陷区的东湖、绿金湖一起,成为颗颗“翡翠”,镶嵌在淮北市中心。
河湖长制工作在淮北市河湖生态修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凭借南湖治理的突出效益,2020年南湖被评为安徽省第一批示范河湖;2023年南湖所在的烈山区列入安徽省第二批河湖长制能效提级县建设。在河湖治理过程中,淮北市各级河长湖长履职尽责,加强对河湖的巡查和监管,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淮北市通过建立健全河湖长制工作体系,明确责任分工,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新格局。
同时,淮北市建立健全河湖治理与管护协同机制,境内河湖治理成效显著。开展“护水清河”“清水北送”“江海河湖清漂”等专项行动,发现并整改问题84处;建立“河长﹢警长”“河长﹢检察长”“河长﹢林长”协同联动机制,扎实推进“百里清水绿廊”建设,充分运用“府检联动”机制,合力解决河流治理难题,构建水生态治理新格局。与河南商丘,安徽亳州、宿州、蚌埠开展跨界河湖联合行动,解决跨界河道突出问题30余件;开展支流水质整治,全市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均达到Ⅲ类。
此外,淮北市积极拓展公共参与渠道,营造群众参与河湖保护的良好氛围。淮北市选聘23名“民间河湖长”,创新建立“党建﹢河湖长制”工作法,联合共青团淮北市委组建“河小青”志愿服务队,开展河湖保护活动,增强公众护河护水意识。
“淮北市将继续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持续强化取用水监管,推进水资源管理各项制度落实落地,进一步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打造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的河湖环境,为淮北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淮北市水务局局长徐涛说。
秋季的化家湖风景秀美 冯树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