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第二水源” 破解工业用水困局
——安徽淮北市入选2024年度中国节水十大经典案例
近年,在水资源短缺形势下,安徽省淮北市聚焦火电、化工等高耗水行业,深化再生水利用配置,成功再造“第二水源”,有效破解了工业用水困局,实现了减污降碳与经济增长双赢。2025年3月,“安徽淮北市:深化再生水利用配置 再造‘第二水源’”成功入选2024年度中国节水十大经典案例。
构建全链条体系 提升再生水利用效能
生产端: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面对高耗水行业用水需求大、非常规水源利用不足等难题,淮北市编制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实施方案、再生水利用配置规划。同时,对丁楼污水处理厂、濉溪县污水处理厂等进行提标改造,将处理达标尾水作为工业用水。2024年,全市污水处理量1.08亿立方米,再生水利用量4816万立方米,其中工业生产再生水利用量3446万立方米,占全市工业用水总量占比达32%。
输配端:扩大供水覆盖范围——
淮北市规划建设凌云再生水厂供水带、濉溪县污水处理厂供水带,覆盖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濉溪县经济开发区、淮北高新区龙湖片区等3个重点开发园区,构建“两带放射、区域连通、大用户专线”再生水网络。截至2024年年底,累计铺设再生水管网59公里,其中“点对点”供水管网53.3公里,覆盖大唐电厂、申皖发电、通鸣矿业等11家高耗水企业。
应用端:实施节水技术改造——
淮北市开展节水改造升级行动,推动企业限期优化列入淘汰目录的工艺、技术和装备,加速应用高效冷却、无水清洗、循环用水、废水处理回用等新技术,实现了火电循环冷却全部使用再生水。截至目前,淮北市累计建成“省级节水型工业园区”3个、省级节水型企业41个,国家、省、市三级重点监控的高耗水企业全部获评省级节水型企业,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6.9%。
管理端:强化制度刚性约束——
淮北市严格取水许可,推动国安电力二期2×660兆瓦超超临界机组等6个项目,加强再生水利用,将再生水纳入用水定额管理,明确县(区)非常规水源利用最低指标,核定下达工业企业再生水计划量4186万立方米。同时,严守水量红线,自2020年以来,淮北市完成国安电力等13家单位水源置换,压减置换地下水6597万立方米,提前完成省下达的2025年地下水总量管控目标,地下水超采区面积由123.8平方公里减至81平方公里,面积缩减35%。
激活市场机制 降低再生水利用成本
技术改造方面,淮北市制定《产业扶持政策清单》《支持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政策实施细则》,对固定资产投资200万元以上的工业技术改造(含水源置换和再生水利用)项目,按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0%,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一次性奖补。自2023年以来,累计支持节能节水等技术改造项目30个,兑现奖金5097.49万元。
为降低再生水利用成本,更好地推动“第二水源”的综合利用,淮北市制定再生水价格管理指导意见,由再生水供应企业和用户协商确定分类价格、累退价格,确保再生水水价低于工业供水基本水价。目前,除特殊用途的再生水外,终端再生水价一般在0至1.5元每立方米价格区间,低于 “淮水北调”市级配水工程水价、工业生产水价及制造业企业水价,年均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超2000万元。
此外,淮北市在奖补激励方面积极探索,在核定再生水成本及效益基础上,持续完善激励机制,争取中央水利发展资金6000万元,对凌云再生水厂至国安电力二期再生水输配管网建设给予补助,免收再生水用户水资源税和污水处理费。
自2014年以来,淮北市工业生产再生水利用量达3亿立方米,替换的常规水资源足以支撑全市城乡居民生活三年用水量,累计支撑GDP增量528亿元;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23.7%、19.34%;地下水超采区面积缩减35%,有效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
目前,淮北市通过创新构建“生产—输配—应用—管理”全链条再生水体系,激活了市场机制,再生水利用成本显著降低,实现了减污降碳与经济增长双赢,也有效助力淮北市资源型城市转型。
通讯员 郝书芳